《数字藏品特征点采集规范》发布一周年工作研讨会召开
(记者:田丽)26日,北京——在《数字藏品特征点采集规范》团体标准(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由中国收藏家协会联合国家文物信息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主办的“数字藏品标准化建设一周年研讨会”在京召开。作为我国首个系统性规范数字藏品特征采集的技术标准,《规范》在过去一年推动行业合规发展成效显著,标准起草小组组长、哈尔滨奥力给商贸有限公司创始人宋裕民及其团队的技术贡献成为焦点。
自2023年7月实施以来,《规范》通过技术标准化、流程透明化、权属清晰化三大路径,深刻改变了中国数字收藏行业生态。在技术互信体系建立方面,《规范》首创的34项特征点采集指标(如3D微距扫描、动态光谱分析等),使数字藏品的真伪鉴定准确率从行业平均76%提升至99.5%。依托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全国数字藏品交易纠纷率下降62%,蚂蚁集团、得物等头部平台已全面采用该标准技术框架。在版权保护破局方面,《标准》通过统一“创作背景-技术参数-版权声明”特征录入模板,数字艺术品侵权案件平均处理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7天。2024年上半年,国家版权局基于该规范查处侵权案件430起,挽回损失超12亿元。在跨境交易突破方面,《规范》推动中美、中欧数字藏品互认试点,卢浮宫、故宫博物院等机构已实现敦煌壁画NFT与欧洲古典油画NFT的跨链交易。数据显示,2024年数字藏品出口额达38亿元,较实施前增长270%。
作为《规范》起草小组组长,宋裕民凭借技术原创力、行业整合力、国际视野三大核心能力,成为推动标准落地的关键人物。特别是基于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收藏级球鞋真伪识别鉴定系统”,宋裕民主导构建了特征点采集的核心技术模块,攻克了传统数字藏品扫描精度不足(分辨率<500dpi)、色彩失真(色差ΔE>5)等技术难题,将数字化精度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分辨率4000dpi,色差ΔE≤0.8)。宋裕民还牵头组建跨领域专家团队,整合辽宁大学区块链实验室、中央美院数字艺术系等资源,制定出兼顾技术可行性与文化保护需求的指标体系。他主导的“数字藏品与实体经济融合”课题研究成果,被纳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白皮书》。
研讨会上,宋裕民还公布了《规范》2.0版本的升级方向,即AI赋能的动态采集、碳中和认证体系和元宇宙交互标准。在AI赋能的动态采集方面,宋裕民呼吁行业开发实时监测数字藏品状态变化的智能传感器,计划2025年应用于三星堆文物数字化工程,同时引入碳足迹追踪模块,要求每件数字藏品标注从创作到交易的碳排放数据,并联合清华大学、Meta等机构研发“全息特征点映射技术”,实现数字藏品在虚拟空间的可触摸交互。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指出:“《规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从跟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宋裕民团队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魄力。”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数字化负责人艾琳·汤普森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参加了此次研讨,其表示:“这项标准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本次研讨会同步启动了“数字守护者计划”,未来三年将培养5000名持证特征采集师。在宋裕民团队的持续推动下,中国数字收藏产业正朝着“技术自主化、市场规范化、价值全球化”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