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术搭建教育治理新底座:一位智慧校园建设者的“云上答卷”
(文:张然北)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校园被信息化设备填满的背景下,有人却提出了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问题:技术是否真的嵌入了学校管理的骨架?系统是否真的理解了教育治理的逻辑?在一场关于教育数字化的研讨会现场,一款名为“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V1.0”的平台因其实用、系统性强而被反复提及。它的研发者,是我国智慧校园技术领域颇具代表性的专家—陈燕清女士。
技术的真正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对现实痛点的回应。陈燕清女士之所以投身这一系统的研发,正是源于她多年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基本观察:许多学校拥有多个系统,却依然陷于“管理难、协同慢、数据散”的窘境。她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上系统”远远不够,必须从根本上重构系统逻辑与校园治理之间的关系。
2017年6月,陈燕清女士启动了系统架构的草图设计。在近一年的研发中,她自己独立承担了数据模型设定、功能结构设计、UI原型构建等工作,整个系统架构前后经历了3次逻辑重构、7次关键模块拆分重组。不同于传统自上而下的产品逻辑,她从学校最基层的运行场景出发,一边调研、记录学校各部门的真实诉求,一边尝试建构“人、事、物、时、空、权”六维要素驱动模型,并逐步推演出“数据驱动 + 权限耦合 + 流程逻辑嵌入”的系统性思路,将人事管理、教学调度、后勤运维、安全保障、数据分析等核心环节纳入统一逻辑视野。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V1.0”的最大突破点,是云计算能力与教育流程的“原生融合”,而非将已有系统“迁移上云”。陈燕清女士将所有系统逻辑在架构设计阶段便基于云原生逻辑编织,使每一个业务节点的数据与指令都具备“横向联通”和“纵向穿透”的能力。用她的话说,“这不是把纸张扫进电脑,而是把流程编码进云端。”
陈燕清女士还提出并落实出“平台一体化+数据标准化+权限层级化”的三合架构模型,不仅让学校各职能处室得以共享“同一视图”,也实现了“校务数据资产”的标准归集与统一调用。更重要的是,她在前端的设计完全服务于管理者的“指令路径”,真正做到“按岗位思维定义流程,以任务闭环锚定功能”。
陈燕清女士对自己作品最满意的地方不是功能多少,而是逻辑完整。她曾说:“我希望每一个流程都能回答三个问题:‘是谁在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处理结果去哪了?’如果三个问题能同时有答案,那这个模块就有价值。”
在试点应用学校,该技术成果上线运行三个月后,校内日常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42%,数据填报减少60%以上,跨处室任务协作效率提升1.8倍,学生事务处理满意度提升至94.6%。该校一位副校长直言:“这套技术成果解决的不是系统本身,而是管理路径和协作效率问题。”
如今,这项技术成果已被视为智慧校园系统建设中“以治理为中心”的典型路径。一位教育研究者评论:“这是国内少数以教育管理逻辑为原点、自主建构系统逻辑的案例,真正从底层打通了‘技术为谁服务’这一问题。”
陈燕清女士的名字并不常出现在大型发布会或技术年会的现场,她也并不热衷于宣传自己的技术成果。但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站在教育第一线、用脚步丈量校园、用技术回应现实的研究者,在没有喧哗的日常中,用她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系统的逻辑构建与功能设计,让一套实实在在帮助学校运转的管理平台落地,为未来的教育留下了真实的、可用的基础。“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V1.0”,便是她“脚下有泥、云上有光”的努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