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轻卡半年翻倍增长,远程领跑,飞碟汽车位次跃升八级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轻卡市场以惊人的爆发力交出答卷:1-6月累计销量达7.3万辆,同比激增100%;6月单月销量1.7万辆,同比增速高达120%,渗透率提升至21%。这一增长远超行业预期,背后是政策红利、技术升级与场景拓展的共振。
更引人注目的是竞争格局的重塑。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以21%的份额稳居榜首,福田汽车以405%的同比增幅跃居第二,而飞碟汽车则以单月销量600辆、同比暴增357%的成绩,累计排名从2024年的第十四位连跳八级升至第六,成为上半年最大黑马。
市场爆发: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
新能源轻卡的狂飙突进,根植于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双重突破。
政策端,地方补贴与路权倾斜成为核心推手。北京对新能源冷藏车提供3.5万元/辆的购置补贴,直接刺激了冷链运输需求;广东则凭借全省销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体量,印证了政策资源的集中效应。
技术端,电池性能提升与经济性优化彻底改变了用户决策。上海经销商反馈,当前主流车型电量普遍增加,质保期延长至10年,用户可通过电池租赁降低购车成本,维保费用“一键转移”进一步减轻运营压力。福田欧马可智蓝ES1冷藏车在实测中实现满载制冷续航400公里以上,破解了冷链运输的续航焦虑;江淮帅铃ES9支持2C快充,适配城际高频运输。
竞争格局的裂变同样剧烈。前十企业份额从2024年同期的68%升至80%,头部效应加剧。远程与福田形成“双超”阵营,合计份额38%;传统车企如跃进凭借277%的增速跻身累计销量前三;而飞碟、比亚迪等新势力则打破固有梯队——比亚迪位次上升4位杀入前十,飞碟更以行业最高增速实现八级跳。
飞碟汽车:以“司机第一”破局中游
飞碟的逆袭,看似突然却暗含必然,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主力车型EW7与EF3的精准定位与技术突围。二者分别针对跨城运输与城市末端配送场景,直击用户痛点和运营刚需。
作为跨城旗舰产品,飞碟EW7以大电量、长续航和全场景安全设计成功破解山区运输难题,并且通过结构优化与特种钢材应用,在确保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运载效能的突破性提升,充分满足各类工况下的运输需求。飞碟EF3则以极致灵活性精准聚焦末端物流,适配家电、生鲜等高频率配送场景,并且以5km/kWh电耗成为能效标杆。
服务与生态协同是飞碟跃升的另一支柱,“司机第一”理念贯穿服务链,“007服务标准”与30公里服务半径覆盖,确保故障及时处理;金融层面推出“0息+低息”方案,有效降低经销商资金压力;维保环节提供8年40万公里超长质保,显著减少用车周期成本;“灵犀软件+磐石底盘+云朵驾舱”三大平台,逐步构建技术品牌认知。
高增长下的隐忧与未来决战
市场狂欢背后,挑战已悄然浮现。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各家企业均推出大电量车型,快充技术成为标配;广东、河南、浙江三省销量占比过半,如何向低补贴地区渗透考验渠道下沉能力;终端价格持续下探,而电池回收与保险成本高企,迫使企业探索新路径。
全年展望仍显乐观,根据目前市场走势,下半年新能源轻卡总销量还将继续冲高,有望突破14万辆,渗透率或触及25%~30%的临界点。但竞争终局远未到来,下半年位次争夺将更趋白热化。
新能源轻卡市场的“百万辆时代”正在逼近,这场爆发既是政策与技术的胜利,更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远程以份额筑壁垒,福田以速度树标杆,而飞碟的“八级跃迁”则证明:在巨头林立的战场,围绕司机全周期需求构建的产品与服务生态,仍是车企最犀利的破局刃。轻卡行业正在由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唯有将技术深研、场景深耕与用户运营拧成一股绳的企业,才能在已经到来的2025年下半场决战中赢得终局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