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园林与景观绿化工程专家仲波出席2025“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长江大学论坛 分享园林工程数字化实践成果
(2025年7月6日,湖北荆州)7月4日至6日,第九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长江大学论坛在长江大学东校区隆重举行。作为我国园林与景观绿化工程领域的权威盛会,本次论坛由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及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80余家教科研单位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我国知名园林与景观绿化工程专家、南京金蚨市政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创始人仲波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数字化赋能园林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旨演讲,为行业发展贡献重要见解。
自2016年首届论坛发布《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以来,同济-长江大学论坛已连续举办九届,逐步成为推动生态智慧理论研究与城乡生态实践融合的核心平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其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流域生态修复与智慧管理领域成果显著;长江大学则依托荆州在“长江大保护”战略中的区位优势,在城乡生态实践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体系。本届论坛延续“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办会宗旨,设置主旨演讲、专题研讨、实地考察等环节。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主席、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象伟宁,清华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卢风等学界权威围绕“生态修复与城乡韧性”展开深度探讨。仲波作为行业实践领域的代表参会,进一步强化了论坛在产学研融合中的纽带作用。
在主旨演讲环节,仲波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园林工程数字化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实践经验。他以“园林绿化自动监测养护系统”“基于GIS的市政工程跟踪监管系统”等技术为核心,结合南京鼓楼区内涝治理、幕府创新小镇生态修复等典型案例,阐述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科学执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30余个维度的实时数据采集,结合50万余种植物样本训练的智能模型,实现了园林养护的精准化管理。在南京某市政公园应用中,樱花林土壤修复率达85%,巡检时间从每周40小时缩短至5小时,水肥资源利用率提升40%。其创新研发的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组合技术,在鼓楼区8万平方米区域改造中,有效解决内涝问题,相关经验已被全国20余个城市采纳。
在圆桌对话环节,仲波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桢栋等专家,就“生态智慧与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路径展开讨论。仲波强调,未来行业发展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BIM+VR技术在景观动态设计中的应用,提升方案一次性通过率;二是推动物联网与AI技术在古树名木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等领域的场景落地;三是构建“政府—企业—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增强公众在生态实践中的参与度。论坛期间举行会旗交接仪式,南京林业大学将承办下一届论坛。仲波表示,将持续推进园林工程数字化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与美丽中国建设。本次论坛的举办,不仅促进了生态智慧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推动我国城乡生态建设向科技赋能转型,为解决城市生态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记者: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