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近代教育改革的干将——严修

2025-08-11 16:52   来源: 互联网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李驾岂)

【作者简介】 李驾岂,男,山西省太原市人。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伦理学的学与研究工作。

【摘  要】 严修,天津人。晚清时期贵州学政。与一般体制内官员不同,严修积极倡言教育维新。此况深得李端棻的赏识,并受到李端棻的推荐,得到朝廷重用。严修在担任贵州学政期间,极力推崇教育维新,培养新式人才,为贵州新式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严修的一生,是教育改革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为国为民的一生。其优异事迹,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严修;贵州学政;教育改革

严修,名修,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生于1860年4月2日(另有说法为4月12日),卒于1929年3月14日,直隶天津(今天津)人,祖籍浙江宁波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费市村)。他是中国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与华世奎(1863年-1942年)、赵元礼(1868年-1939年)、孟广慧(1868年-1941年)并称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严修的一生,是教育改革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他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严修生与成长历程

严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家族在天津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他的七世祖严应翘于顺治年间到天津经商,其祖父严家瑞开始贩盐。1860年,为避英法联军之乱,严家迁居河北三河县,严修就出生在三河县。直到1862年,全家才迁回天津。严修的父亲严克宽,初儒,屡试不第,系家族中唯一男丁,亦从商。

严修幼年受传统教育,饱读经籍,且对算学和英语兴趣浓厚。这种广泛的知识背景为他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82年,严修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严修的优异表现深得李端棻的器重。在中国史学会所编撰的《戊戌变法》之《戊戌履霜录》卷四,将严修列为李端棻向朝廷举荐的16位维新人才的第1位(另有3位维新人才之名单没有列入。笔者注)。在李端棻的举荐下,严修先后任清朝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等职。与一般体制内官员不同,严修主张教育维新,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闻名于世。

二、严修的教育改革举措与成效

在严修的教育活动生涯中,其教育改革活动主要在贵州与天津两地进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严修两地的教育改革举措,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严修在贵州学政时期的改革举措与成效

1.整饬科考场上的考试纪律。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时期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制度的弊端却日趋严重。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在于考试形式的僵化和考试内容的固化。它不仅不能激发广大士子的主动与创造,而且于社会发展起严重的阻碍作用。对此,严修深有体会。其中,尤其是科考场上的作弊乱现象,严修更是深恶痛绝。因此,他整饰纪律,严格取士,严禁作弊行为,使作弊之人闻风敛迹。同时,他还提出要对那些揭发作弊的考生和其他人员给予重奖,从而大大遏止了科考场上的作弊之风。

2.推动中国传统书院的改革。针对贵州教育落后的状况,严修进行书院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引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他以南书院为试点,开设经史、算学等课程,并聘请高明教。这些改革举措在全国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被视为改书院为学堂的先河。

3.组织筹建官书局。严修鉴于贵州地处边远,文化落后,书籍匮乏,于是与巡抚等合议筹建贵州官书局,捐出廉俸,刻印书籍,改善读书难的状况。书局成立后,从各地购入大量自然科学书籍、介绍西方政治社会历史的书籍,以及维新派人士的著作,以原价发售,极大地促进了贵州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二)严修在天津及直隶地区的改革

1.积极兴办新式学堂。严修在天津等地兴办新式学堂,推动教育现代化。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一系列学校,这些学校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积极推动教育普及工作。严修积极倡导教育普及,认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途径。他推动直隶全省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每府设中学堂与师范学堂各一所,注意奖励办学有成绩的州县官,在各县设劝学所以筹集经费。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直隶地区教育的发展。

3.积极支持官话合声字母。严修在清末民初语文改革运动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他支持官话合声字母的推广,认为这有助于普及教育、启发民智。他亲自参与官话字母的完善和推广工作,为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严修天津及直隶地区的教育改革思想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主张学以致用、德智并重、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因此,在南开系列学校的办学过程中,他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同时,严修也非常重视德育的培养。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在南开系列学校中,他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此外,严修还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能,包括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因此,在南开系列学校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和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

二、严修在天津系列新式学校的创建活动

严修是中国代教育革新的先驱之一。他深刻认识到封建教育的弊端,积极倡导新式教育,坚持以“育才救国、兴学图强”为己任。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严修回到了天津。当时的改革环境尽管不尽人意,但他并未放弃教育改革的理念,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天津的教育改革事业之中。

1901年,清政府基于挽救自身土建统治的需要,宣布实行所谓的“新政”。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为严修在天津新式学校的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当年,严修与张伯苓商议在天津创办蒙养小学堂。1902年扩充改名为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此举是南开系列新式学校的雏形。1904年,严修重返政坛,先后充任直隶学校司督办和学部侍郎等职。同年,他与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发展情况,深受启发。回国后,他们决定创办一所比较完备的中学,最初名为“私立中学堂”,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开学上课。1907年,学校迁址并改名为“南开中学堂”,严修任校董,张伯苓任校长。此后,南开中学逐渐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名校。

1919年,南开中学升格为大学,即南开大学。为此,严修亲自去美国考察教育,为南开大学的创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此外,严修还积极筹集办学经费,捐赠土地和图书,为南开大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与此同时,严修与张伯苓又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建立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层次完备的学校体系。这一系列学校的创办,不仅为天津乃至直隶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中国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树立了典范。

四、严修的书法艺术与文化贡献

除了在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外,严修其实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遒劲,深受后人赞誉。他与华世奎、赵元礼、孟广慧并称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为天津乃至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严修的行书

严修的行书风格浑厚大气,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文人气质,他的行书巧妙地融合了古代书法大师的精髓,既有王羲之的流畅与飘逸,又蕴含赵孟頫的端庄与稳重,创造出一种新颖而独特的书法风格。

严修在笔墨运用上有独到见解,笔触浓重而不显笨拙,通过精妙的点画处理,展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感,长横笔画的处理上,严修注重笔势的把握,以纤细而有力的笔触传递出书法的力量与韵味,作品中偶尔出现的飞白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动态美,体现了他在控笔技巧上的高超造诣。

(二)严修的楷书

严修的楷书融合了颜真卿的筋力和赵孟頫的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楷书作品规整而富有变化,起笔轻盈而不失稳重,行笔稳健而充满力量,收笔则带有率而又不失干练。在点画的转折处,严修多采用方折的手法,既干脆利落又富有质感,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力度感。作为教育家,严修不仅注重学术和教育思想的传承,也通过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将南开学风和个人品质传承下去。他的书法作品对南开学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修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他个人学识、修养和勤奋精神的体现。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一种规矩感,这种规矩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学子。

此外,严修还是一位文化名人。他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学识。他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他的著作《严修东游日记》等,不仅记录了他的考察经历和思考感悟,也为中国代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与此同时,严修所著《蟫香馆使黔日记》为研究严修在贵州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一手史料。

五、社会影响与后世评价

严修的一生,致力于教育革新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国代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不仅影响了南开系列学校的发展,也对中国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修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教育家。他一生执着办学,旨在培养具备“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优秀人才。这种爱国情怀是严修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学严修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严修被后人誉为“南开校父”,他的名字和南开系列学校紧密相连。严修是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之一,他主张育才救国、兴学图强,提出了“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主张,成为南开“公能日新”校训的思想源头。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德、智、体、美四育并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传承严修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南开系列学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也为中国代教育的发展树立了典范。严修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严修具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和魄力,他积极倡导新式教育,与张伯苓共同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为中国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学严修的开拓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严修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多次捐款、捐书及赠地,设立“范孙奖学金”,帮助南开的优秀学子。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弘扬的。我们应该通过宣传严修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严修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书法艺术和文化贡献也深受后人的敬仰和赞誉。他的作品和著作不仅为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学和借鉴的典范。为了更好地弘扬严修的精神,我们应该推动严修研究的深入发展。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严修的教育思想、办学实践等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可以开展严修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严修的生事迹和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严修是一位具有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的教育家、学者和书法家。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革新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国代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书法艺术和文化贡献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深厚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代教育的史册上。我们应该学他的爱国情怀、教育思想、开拓创新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精神,并推动严修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朱克红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