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震后 72 小时:星火社吕诚用行动书写 “民间救援样本”
2023 年 12 月 18 日深夜,甘肃积石山 6.2 级地震的消息像惊雷般打破凌晨的宁静。星火社创始人吕诚裹着棉被刷手机时,屏幕上弹出的震情通报让他瞬间清醒 ——“积石山县城部分房屋倒塌,群众转移至临时安置点”。他摸黑爬起来,冻得打了个寒颤,却顾不上穿厚外套,直接坐在电脑前发起线上会议,麦克风里传来他沙哑却坚定的声音:“现在不是等指令的时候,灾区群众在雪地里冻着,等不起!” 仅仅 4 小时后,“甘肃地震灾后重建专项小组” 正式成立,38 岁的吕诚亲自挂帅,电脑屏幕旁还放着没来得及喝的半杯凉白开。
这位深耕公益十年的创业者,此刻展现出惊人的统筹能力。他左手拿着手机对接社内食品行业社员,让对方联系方便面厂家:“优先调运非油炸的,灾区老人多,吃着养胃”;右手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给服装领域的伙伴发定位:“仓库里的 500 件羽绒服,挑尺码全的,孩子和老人的要单独装”。当得知灾区夜间温度跌破零下 15℃,取暖设备紧缺时,他又在社员群里发起捐款倡议,自己先转了 5 万元:“我这几年攒的不多,先顶上”。24 小时内,80 万元善款陆续到账,专项小组成员小李后来回忆:“吕社长当时眼睛都是红的,连续两天只睡了两个小时,手里攥着物资清单,连吃饭都盯着表格核对,生怕漏了一样。”
12 月 21 日清晨,天还没亮,吕诚带着 20 名志愿者驾驶 5 辆货车出发。冰雪覆盖的山路结着厚厚的冰壳,车轮每走一步都在打滑,司机师傅紧握方向盘,额头上渗着汗。吕诚坐在副驾座上,手里攥着当地村干部发来的需求短信,反复念给大家听:“有位 80 岁的老人冻得睡不着,裹着薄被子发抖,能不能多送点棉被?还有 3 个小孩没奶粉了,急得家长直哭。” 历经 12 小时跋涉,车队终于抵达灾区,他跳下车的第一句话就是:“先把棉被和奶粉搬下来,送往最里面的安置点!” 零下 10℃的严寒中,他和社员们徒手卸物资,手套很快被冻硬,手指冻得发紫也没人喊停。看到一位抱着孙子的老奶奶在寒风中缩着肩膀,他赶紧解下自己的羊毛围巾,绕在老人脖子上:“老人家,别冻着,我们给您带了厚衣服和热乎的方便面,一会儿就给您送过去。”
更令人动容的是长效救援的布局。吕诚在安置点走访时发现,不少村民因房屋倒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小卖部、养殖场,坐在帐篷里唉声叹气。他当即召集队员开会,推出 “技能培训 + 就业对接” 计划:“不能只送吃的,得让大家有活儿干,才能安心。” 在临时搭建的电工班里,前小卖部老板马师傅戴着老花镜,认真记着电路图,手指在草稿纸上反复画着接线步骤。吕诚经常过来陪他练习,手把手教他用万用表:“马师傅,您以前做生意脑子活,学电工肯定快,以后去建筑公司上班,收入比开小卖部还稳。” 如今,马师傅已入职当地一家建筑公司,每月能挣 4000 元,他特意给吕诚寄了张照片,照片里他穿着工装,笑得格外开心:“吕社长不仅救了我们的急,更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底气,现在我能养活一家人了。”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星火社累计捐赠物资超 200 万元,帮 50 余人实现就业,其中 12 人还像马师傅一样,找到了长期稳定的工作。
“灾后重建不是送完物资就走,得让群众看到希望。” 吕诚在三个月后的回访中,蹲在临时课堂外,看着孩子们拿着崭新的课本读书,阳光洒在他们脸上,他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这种 “短期救援 + 长期帮扶” 的模式,不仅让灾区群众感受到温暖,更成为民间公益的新标杆,不少公益组织都来向他取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