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创新为国家服务:当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

2020-09-28 10:08   来源: 互联网

作为时代的晴雨表,报告文学以其历史记录和真实的非虚构文体特征的恢复,始终与民族发展、社会条件和人民生活产生共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报告文学又迎来了创作和阅读的热潮,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成为塑造中国形象、提炼中国精神的重要媒介,在题材类型、审美特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总结这些变化,可以体现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反映时代与文学的新互动关系。


把握时代脉搏,书写历史潮流


在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社会物质基础的更新,而且重塑了人们的感官结构。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无疑是推动这一重大变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第一推动力和战略支撑",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重要命题。有鉴于此,近年来报告文学科技创新的征集和著述无疑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脉搏。

23.png

根据中国创研部评选的《中国报告文学选集(2013/2019)》,科技创新题材报告文学作品数量逐年增加,质量呈跨越式发展。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4/2017)5个报告文学奖项中,就有1部科技创新题材作品--徐晨的《第四极--中国娇龙挑战深海》。2019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出版了为国创新70年大型报告文学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两套丛书,共16册),聚焦我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和整体格局,深刻诠释了求真创新,敬业奉献,爱国爱民的科学精神。


再现科学奇观促进审美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速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面前。如2010年12月3日,CRH380A动车组跑出486.1公里的时速,创造了世界轮轨最高运营速度纪录;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成功载人深潜7020米,"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中国在同一天创造了"上天入海"两大奇迹;计算峰值速度达到每秒54.9千万亿次,持续计算速度达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于2013年6月在国际TOP500排名中占领世界超算之巅,并连续6次摘得世界超算桂冠;"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实验时的温度已经达到了5000万摄氏度(太阳核心温度为1500万摄氏度)……速度、深度、温度的极限以及超大工程的建设在中国的科技创新中不断被挑战、被创造,而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


科学奇观意味着挑战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模式,为日益平庸,琐碎,规整的感知注入新的审美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构建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的来说,这种奇观美学既有严格的科学理性,又有想象力和艺术气息。由南仁东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单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以《中国南仁东传》--《中国南仁东传》为例,是现代工业和技术难以想象的奇观。南仁东根据这一技术之美建造了它,"在青山绿水之间,巨大的建筑,巨大的晶莹剔透的反射镜,有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有八个鸟巢奥运场馆这么大!还有悬挂在天空中的,像天眼一样的馈源舱,它在日月光下闪闪发光。中国天眼具有科学,极致,奇幻,和谐的特点,无疑是中国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典型代表。


创新叙事模式,展示心路


围绕科技创新这一主题,近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还创造了一种范式导向的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面对科技难题,科技工作者通过自主创新克服重重阻力,攻坚克难。"显然,创新是情节的动力,攻克科技难关构成了叙事结构。何建明的《桥》就呈现了上述叙事模式。这项工作以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为主线,以工程的每一个技术关键问题为节点,一个节点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光明的明珠。一个节点配置的完成促进了另一个节点的诞生。节点之间相互连接,不断延伸。最终形成珍珠项链般的闭环叙事结构。这种聚焦的节点叙事,总能抓住读者的阅读期待,即期待中国科技工作者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创新。


精益求精,表达家庭感情


每一项高新技术和每一项伟大工程背后都有着无数的精神秘密历史,当每个人的精神历史汇入一条河流时,它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和尊重的精神史诗。因此,科技创新报告文学应汲取科学家的精神素质和情感,这是报告文学的职责和责任。


在科学中不断超越和超越,这是目标,更是命运。不畏失败,锐意创新,追求卓越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也是科学家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系列成功提炼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大国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国创新力量迅速崛起。正是对祖国的忠诚,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热爱,驱动着中国科学家不畏艰难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技术跨越。不辱使命,真诚报国的伟大情怀,是中国科学家的显著特征。在描绘科学家的精神画像时,爱国情怀的表达无疑是报告文学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国强的《祖国第一--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的《飞行记》奏响了这首中国科学家的伟大心曲。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不仅掌握了世界一流的战略前沿技术,还担任了英国剑桥一家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带领着一支由300多名外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可以说,黄大年风雨兼程,春风得意。但面对祖国的召唤,黄大年毅然放弃一切,成为第一批,第一个回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后,黄大年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投身国家战略安全研究,在多个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一个个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评价这位英年早逝的科学家:"他是一位忠诚的海归科学家,全心投入,一心扑在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上,是最质朴,最忠实的海归科学家。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黄大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一代中国人的楷模。他以无私奉献的崇高人格,敢于挑战,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世界一流的科学成就,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深刻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